清洁技术泡沫已成历史,中美风投再掀绿色投资浪潮

清洁技术泡沫已成历史,中美风投再掀绿色投资浪潮

提到绿色投资,中国投资界的主题是碳中和,而美国VC的一个“热”词则是气候技术。

热到什么程度?创投数据库Pitchbook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气候主题基金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相关创业公司的融资额达到创纪录的142亿美元,接近2020年全年的90%。

新成立的基金从种子到成长期,涉及的机构既有传统的风投,也有企业创投基金(CVC)。“大家都在参与一个生态的重建。”美国一家新的气候基金合伙人Greg Smithies说。

他说的重建,指的十几年前硅谷的那场清洁技术投资泡沫,把很多机构拖下了水,其中包括当时赫赫有名的硅谷机构KP(中国称凯鹏华盈)。行业普遍认为,由于KP把40%的资金投向了清洁技术,导致其错失移动互联网良机。中国也有不少跟风投资的机构受损严重。之后,机构对相关行业的态度一直是“要回归理性”

但这次真的不一样了。

这次的气候技术投资浪潮,相比过往,确定性高了许多。首先,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而且大国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其次,相关技术一直在获得突破。更别说,极端气候催生的灾难事件持续上升,方方面面的紧迫感前所未有。

Pitchbook说,如果说十年前投资清洁技术是少数VC押宝式的行为,这次对气候技术的投资则是美国投资界乃至整个商界的集体参与。

在过去的两个月里,美国最大PE之一的TPG宣布发起50亿美元的气候主题基金(TPG Rise Fund),关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公共健康和粮食安全等主题,投资减少碳排放以及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公司。美国老牌风投General Atlantic则发起一支40亿美元的成长基金,聚焦气候和清洁技术的投资。

此前,亚马逊宣布投资20亿美元用于“可持续的去碳技术”,以消除其碳足迹。微软则在年初就发布了一支10亿美元的气候基金。

根据彭博新能源研究机构(BNEF)的分类,气候技术投资可以分为六个关键技术主题:能源过渡、运输和新出行、农业和土地利用、气候和森林、工业和建筑脱碳以及循环经济和新材料。

与当年的清洁技术一样,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自然也是绿色投资的主战场。

高瓴创始人张磊在一次论坛说,高瓴在碳中和领域已经投资近500亿元。2020年公司还成立了气候变化投资团队,成立了以绿色产业碳中和为投资主题的、纯市场化的投资基金。

高瓴创投去年刚刚成立,规模在100亿左右,因此张磊所说的500亿投资主要是非传统VC领域,包括二级市场等。

市场上的另一个500亿投资则来自国有企业。

7月,中国宝武(中国最大的钢铁集团)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中国太保等机构共同发起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投资方向是钢铁行业的碳减排。

中国钢铁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全球钢铁业碳排放总量的50%。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测算,要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到2050年中国钢铁业须减排近100%,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面对如此确定性的机会,红杉中国肯定也不会落后。

3月,红杉中国宣布与远景科技集团(民营能源科技企业)合作,共同成立总规模100亿元的碳中和技术基金。投资相关领域的科技企业,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红杉中国创始人沈南鹏表示:“过去16年,我们持续推动碳中和创新技术在新能源、数字经济、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价值重构,但还远远不够。新基金的目标是探索更常态化、系统化的低碳创新应用方案。”

几乎同时,国有的中金资本和另一家民营能源科技企业协鑫集团也宣布成立碳中和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40亿元,将围绕移动能源生态进行股权投资,主要投向充换电网络、网约车出行平台、智能车辆管理平台、电池资产管理、电池梯次利用等移动能源产业链项目。

很显然,在中美两国,绿色投资都已经开始进入主流。一方谈的是气候技术,另一方说的是碳中和。两方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措辞的不同也说明一个问题,即这一领域尚未建立“标准”。用Greg Smithies来说就是:现在到处都是“既拯救地球又赚大钱”的创意,不知哪个真正能落地。

不过,对风投业来说,这是常态。区别信号与噪音一直就是这个行业最困难的事。

过去如此,现在也一样。

原创文章,作者:E, edito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daox.com/cases/881.html

Like (0)
E, editor的头像E, editor编辑
Previous 2021年7月24日 下午4:03
Next 2021年7月26日 下午4:06

相关推荐